各位华尔街见闻的用户大家好,我是中泰资管首席投资官徐志敏,欢迎来到我的大师课《穿越牛熊追寻Alpha》。
非常感谢华尔街见闻的邀请,让我今天有机会作为“课代表”,和大家一起向投资大师们学习,分享我在投资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心得。
十年市场波动,依然大有可为时间过得很快,距离2015年“6·12股灾”已经整整十年。从当时的5200点,到如今的3300点左右,单看上证指数,很多人会说,这是“失去的十年”。
但我认为,即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投资依然是大有可为的。这期课程,我会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,分享一些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做法。
回顾这十年,市场流行过太多投资方法和“潮词”: 从“互联网+”“风口论”“赛道论”,再到“核心资产”“茅指数”“中特估”“红利投资”……这些说法看起来各有道理,但背后透露出一种普遍心态:希望找到捷径、掌握万能公式,通过分析按图索骥。
但其实,这样的“公式”并不存在。
没有万能公式,只有穿越周期的智慧我想介绍一个概念,叫林迪效应。它起源于百老汇演员对剧目生命周期的判断。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,比如人或流行风潮,存在得越久,剩余寿命就越短。而对那些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,比如古老的智慧、经典著作,它们存续得越久,未来还会继续存在得更久。
比如《论语》,已经流传两千多年,你完全可以相信,它还能流传两千年。而那些看似时髦的“风口词汇”,其实往往都留不下什么。
所以,在投资中,与其追逐新概念,不如回归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智慧。
过去很多投资理念引发了扎堆模仿。比如“互联网+”“赛道论”,大量公司试图靠讲故事挤进这些“热门赛道”,结果泥沙俱下,“南郭先生”比比皆是。
但“红利投资”是个例外。它要求真金白银地分红,没有实际分红就无法掺和进来。这也说明,追逐热点往往容易被割韭菜,真正稳健的收益要从传统理念中寻找。
从捡烟蒂到为品质买单:巴菲特的进化说到价值投资,就不能不提巴菲特。他的《致股东的信》是投资者必读的经典。他提出的“护城河”“能力圈”“企业所有权意识”“未使用的定价权”等理念,至今依然熠熠生辉。
一个很重要的转折,是1972年他收购了喜诗糖果——用2500万美元买下这家公司,被称为“第一次为品质付费”。(个股仅作为案例说明,不作为投资建议)
这标志着巴菲特从“捡烟蒂式”投资,逐步过渡到重视“经济商誉”,也就是公司的无形价值,而不是仅看账面资产。
这个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优秀企业的三个关键特征:
产品被客户渴望;难以替代;有自由定价权。喜诗糖果在销售增长放缓的情况下,仍然实现了连续几十年稳定回报——前十年年化30%,之后是20%、10%,直到后期变成5%。这说明好公司不一定靠规模增长,也能创造稳定收益。
巴菲特的投资多集中在消费、金融、媒体这三个领域,都是他熟悉的“能力圈”。而一旦越界,比如零售或航空,往往就会出现失误。
这对我们也是启示:哪怕是巴菲特,也不能脱离自己的能力圈,更何况我们普通投资者?
芒格:反向思维与跨学科的重要性再说说我非常欣赏的投资大师——查理·芒格。
芒格有两个理念对我影响深远:
第一,“反过来想”。他曾经说:“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,我就永远不去那里。” 这是典型的反向思维——与其追求成功,不如先排除失败。
第二,跨学科思维。他反对“拿着锤子找钉子”,认为投资不能只看一个维度,而应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,建立多元化的思维模型。
本次大师课我分享的,只是个人在价值投资路上的一些观察和反思。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“哈姆雷特”,价值投资的理解也会因人而异。
希望这节课能帮你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,从失败中学习,从大师中汲取智慧。
以上就是本节课程的内容,欢迎大家留言交流,我们下节课程再见。
新课上线!点击图片或此处加入学习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排名前十证券公司,什么是股票配资,股票配资最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